5岁半小孩儿也解压?“捏捏乐”是解压还是成瘾?
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捏捏”,质地柔软有弹性,无论被捏成什么形状,最后都能复原;直播间里,
近两年,这些五花八门的“解压神器”走进青少年甚至是儿童的生活中,上至中小学生,下至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都颇为追捧。那么,这些各式各样的“解压神器”真的能起到解压的作用吗?孩子们真的需要这些神器来解压吗?
“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特别爱玩“捏捏”,她说捏着很解压,4岁的孩子也有这么大压力吗?”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帖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里话。
“捏捏”,又叫“捏捏乐”,其实是一种硅胶材质的回弹玩具。它可以是任意的造型,动物、食物、卡通形象等等,因为可爱的外观、鲜艳的色彩和绵软的手感受到儿童、青少年的喜爱。无论怎么被揉捏、挤压,“捏捏乐”都能慢慢恢复原来的形状。
肖娜的女儿今年5岁半,“捏龄”已有半年。肖娜和记者说,女儿第一次玩“捏捏乐”,是同学借给她玩的。从那之后,女儿就经常让肖娜带着去买“捏捏乐”。肖娜问过女儿,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捏捏乐”。“她说,这个能解压。”肖娜有些哭笑不得,“一个5岁的孩子,她真的了解什么是压力、解压又是怎么回事儿吗。”
北京晚报记者发现,在线上平台,“捏捏乐”销售火爆。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多家销售“捏捏乐”的电商销售量高达几万件,有些甚至超过10万件。在线下实体店,“捏捏乐”也吸引了许多孩子的目光。
“大家都有零花钱,我周围玩“捏捏乐”的同学大部分一个星期花50块左右吧,也有很喜欢的,一个月能买一两千块钱。”初三年级学生小瑞说。
记者也在某社交平台上注意到,不少自称初中生、高中生的网友发帖留言,称热衷于买“捏捏乐”。“本初二生4个月买了6k+(6千多元)”“初升高正是需要解压的年纪,3个月快5k(5千),还有一堆没发货。”
“乌龟盲袋对对碰”是当前网络直播平台上一种很流行的盲袋游戏。盲袋外包装都一样的,每个里边装了一只树脂小乌龟,卖家通常会设置不一样价位的套餐,比如“9.9元4包,13.9元6包”等。消费者先购买数包盲袋,并许愿一种颜色,下单后,直播间的主播现场开袋,如果有和消费者许愿颜色一样的,或是有两只相同颜色的乌龟碰上了对,则加送一次开袋的机会,继续与此前没有对碰的乌龟组合,直到没有对碰为止。最终所有拆开的盲袋都归消费者所有。
刘女士的孩子今年上6年级,最近迷上了这种盲盒游戏,晚上写完作业,或是周末休息,没事儿就要拉着刘女士在直播间一起“开乌龟”。“开始我也是好奇,结果开了几单之后连我也有点上瘾。”刘女士说,现在家里已经攒了许多小乌龟,孩子还在惦记着到潮玩集市的线下实体店去现场“开盲袋”。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家中的乌龟“祖孙四代”;还有网友分享的照片中,大大小小的乌龟摆满了半个阳台的地面,并自称有二三百只。
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22厘米的一座中式庭院模型,院中有拱桥凉亭、绿树流水,房间中桌椅、床榻、书柜、茶台一应俱全。最近,这种叫作“DIY小屋”的手工拼装模型也很受青少年的喜爱。记者发现,这种“DIY小屋”模型通常有许多主题场景,有些还是成套销售的,一个主题下9个或12个不同的场景。
今年刚上高一的文文很喜欢组装这种模型,“其实有些复杂的场景还是挺不好拼的,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会让我觉得放松,拼这个的时候不用想别的,很专注,而且拼完了很有成就感,特别“治愈”。”文文说。
文文的妈妈王女士和记者说,女儿从小就喜欢拼图和乐高这类玩具,“她现在这个年纪可能就只是放松心情了,但比一天到晚盯着电子科技类产品强多了。”
无论是解压玩具,还是直播间开盲袋游戏,这些五花八门的解压方式备受儿童、青少年的欢迎,但许多家长却对此很是担心。
肖娜说,她给孩子买过很多种类的“捏捏乐”,“有的一打开包装就是特别刺鼻的香精味,还有那些网店号称博主手作的,就一个透明袋封着就来了,标签都没有,这算不算“三无”产品?”
家长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些解压玩具真的能起到解压的作用吗?会不会反而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刘女士担心孩子沉迷开盲袋不能自己,“连大人都很难自控,更何况是孩子呢?”和刘女士的担忧类似,另一位妈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本来想着让孩子解解压也挺好,适当放松一下,但现在感觉孩子成瘾了,每天就惦记着看直播、开盲袋,“这不是又成了新的心理问题了吗?花了不少钱不说,还开始影响学习。”
对此,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艾梦瑶认为,类似“捏捏乐”、按压板、史莱姆这类减压玩具,能够更好的起到一定的减压作用,但是效果因人而异。
艾梦瑶说,这些玩具利用转移注意力的原理,让孩子们沉浸在玩游戏的体验中,可以暂时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忘却烦恼和压力。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减压玩具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帮助孩子们转移注意力,效果因人而异。而且,这一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家长要注意鉴别和甄选。
对于当下这些五花八门的解压方式、解压玩具,北京市海淀区伍月青少年事务发展中心主任宋璞喆认为,应当理性看待。“就比如现在的乌龟盲盒,其实和“80后”“90后”小时候那种几块钱一次的泡沫盒抽奖、吃干脆面集人物卡,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变了而已。”宋璞喆说,这种游戏、玩具的存在,不是绝对的坏事,但是要掌握好度,可当作儿童、青少年的一种娱乐方式,但别过度沉迷。
艾梦瑶认为,想要为孩子缓解压力,关键是要帮孩子找到压力的来源。“帮助孩子真正学会解决压力的办法,才是缓解压力最有效的方式。”同时,运动也是缓解压力很有效的方法。艾梦瑶说,若孩子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和压力,家长也可带着孩子一起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宋璞喆看来,儿童、青少年喜欢玩这些解压玩具,有些并非出于“减压”需求,而是“社交需求”。“同学、小伙伴们都在玩,这些玩具可以让孩子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建立友谊,互动交流,实际上也是环境对孩子们产生了影响。”宋璞喆说。
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捏捏”,质地柔软有弹性,无论被捏成什么形状,最后都能复原;直播间里,“乌龟盲袋对对碰”,21.9元“拍1拆9”,最后也许能带回家好几十只夜光小“乌龟”;无论是解压玩具,还是直播间开盲袋游戏,这些五花八门的解压方式备受儿童、青少年的欢迎,但许多家长却对此很是担心。